在台北市教育網
居然看到數年前的一項活動資料
裡頭記載著兩個研究所同學在畢業後攜手合作完成一個劇本
過程不僅讓我們有機會進一步深入認識這位台灣文學家
同時也體會了編劇面對劇本如何被詮釋被演出的曲折境遇
.............................................................
鍾肇政是臺灣文學史上極為重要的先行者,國立臺灣文學館於五週年館慶日(17)推出「大河浩蕩─鍾肇政文學展」,表彰他對臺灣文學傑出而偉大的貢獻,配合展覽開幕,國立臺灣文學館特別邀請山宛然劇團隆重製作〈阿公的剪貼簿〉布袋戲演出,將於17日晚間7點,於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隆重登場,演出免費、免索票,自由入座,歡迎對鍾肇政文學作品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前往觀賞。
國立臺灣文學館表示,此次安排〈阿公的剪貼簿〉布袋戲演出,希望透過布袋戲趣味的表演特色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在五週年慶的日子裡,臺文館期待以本劇向這位勤耕文學、忍受寂寞的作家鍾肇政先生,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這齣戲由客家布袋戲劇團「山宛然劇團」演出,由楊美英、黃淑錦編劇,故事從一張「書桌」展開,那張擺放在「鍾老」書房的書桌被譽為「戰後臺灣的文學發祥地」,它不但見證了那個風聲鶴唳的時代,文人為了理想的堅持,更動人的源頭是一段來自於妻子的愛:鍾老的妻子九妹養豬買桌展現對丈夫理想的堅持。這張書桌象徵著純粹的文學的、土地的以及情感上的堅持。
為了此次演出,編劇及演出團隊,自半年前起開始蒐集與閱讀鍾老的作品集、訪談、及回憶錄。楊美英表示,從作品中發現鍾老跟孫子們有著濃厚的情份,於是決定以祖孫之間的對話來呈現鍾老的故事,而非以寫實方式呈現,透過藝術上的轉換,創造出戲中的祖孫對話,延伸出與文學家相關及其筆下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而非文學家傳記,期但以生活化切入,與人的生活貼近。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精采留存 : 城市故事人--在地領隊--林是好生命故事之路
經過數月的討論與練習
城市故事人團隊完成了五月一日的城市故事導覽活動
在此借用阿諾的部落格圖文資料
作為精彩留存的依據
但是完整詳實而精彩的畫面
還是需要前往網址瀏覽全貌
...............................................................
林是好音樂之路
arno [城市旅行] » 旅程6:城市散步劇場—故事.生活與展演
專業的古蹟導覽,著重在歷史建築物的主體和時代戰爭事件等,一再強調古蹟的年代和價值,但是,總覺得缺少了「古蹟」和「人」的關係或感情。五月一日勞動節,阿諾參與了一場非常不一樣的導覽活動,終於感受到「府城古都」和「台南人」的連結。台南市社區大學【在地人領隊 說自己的城市故事 之六】--城市故事劇場—台灣樂壇奇女子林是好(或林氏好)音樂之路,從一位樂壇女高音的人生經歷,認識了大南門城、原台南警察署、原民生市場、太平境教會、公會堂等建築物的另一面人文意義。
這一場特別的【林是好音樂之路】是由社大「劇場人」楊美英老師帶隊指導、由「城市故事人」班級負責導覽。
1907年林是好生於台南,於太平境教會受洗,因而接觸音樂。
1923年七月和盧丙丁結婚,當時林是好16歲。盧丙丁積極從事抗日之民族運動,為「文化活動」領導人之一。 1928年臺南州廳為紀念昭和天皇登基,欲強將大南門外的公墓廢除遷移他處,改建為綜合運動場,激起民怨。盧丙丁、洪石柱、莊孟侯等人強力反對,並四處演說鼓動。日警逮捕侯北海、莊孟侯等人,並牽連盧丙丁夫人林是好女士、蔡培火的兄弟蔡培庭等人被迫離開教職,楊宜綠躲入開元寺後仍遭逮捕入獄。在「半月形的『甕城』」、「歇山重簷」等建築名詞以外,從林是好和盧丙丁兩位「台南人」的故事,了解「大南門廢棄墓園事件」,意義非凡、感覺更深。
盧丙丁投身反殖民運動、積極爭取勞工權利,1927年,盧丙丁被捕進入原台南警察署,從此音訊全無,當時林是好只有20歲,獨立扶養兩名幼子,為避免幼子受牽連,遂將孩子改姓「林」。據悉,盧丙丁被冠以「痲瘋病」送進「樂生療養院」,病逝於療養院。
從「原台南警察署」轉入南門路31巷,是「原民生市場」。如今市場早就不存在了,改裝為分租套房。接近開山路的「原市場」樓上,是名舞蹈家蔡瑞月開設舞蹈教室的地方,這又是另一個台南人的悲淒故事;蔡瑞月回到台南從事舞蹈教學,但是在當時保守的台南,無論舞蹈教室開在哪裡都被排擠,「原民生市場」是蔡女士在台南第三處、也是最後一處教室。大家驚呼,從來不知道這巷子裡有這種地方、有這些故事。
蔡瑞月於1921年出生於台南市,高中畢業後前往日本學習現代舞,並在世界各地表演。1946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蔡瑞月在「大久丸」的返國船上,舞出蔡培火的詩歌《咱台灣》,戴仁壽醫師並邀請蔡瑞月返台後到太平境教會公演,當時台南只有「公會堂」一處藝文表演場地,太平境教會因為有舞台和管風琴等設備,是唯一的私人表演場地。故事發展到這裡,不免令人讚嘆世間有許多的巧合:林是好在太平境教會受洗、蔡瑞月在太平境教會舞出返台的第一場公演;林是好的夫婿被送進痲瘋病院、蔡瑞月在「大久丸」遇到「台灣痲瘋病之父」戴仁壽醫師;蔡瑞月在「大久丸」船上所舞的《咱台灣》,林是好曾主唱過;兩位奇女子都有過坎坷淒美的愛情故事…。
散步活動最終走到公會堂。因為有另一場活動正在進行,社大商借到地下展場。或許就是注定好這個美好的結局吧,地下展場拱型的柱廊、低矮的天花板,增添了懷舊的氛圍,再加上主辦單位安排了清唱一曲林是好的《一個紅蛋》、發送每人一組精緻的紅蛋紀念品,那歌聲在拱柱之間洄盪、繚繞,好特別的感覺。主辦單位並邀請了收藏家,搬來古早的留聲機、蟲膠唱片,播放林是好的《紅鶯之鳴》等歌曲,時空彷彿回到1933年,林是好在公會堂展開一連串的獨唱會。
【在地人領隊 說自己的城市故事】帶我們回到一百年前的台南,聽到、看到、感觸到 旅遊書上絕對找不到的城市故事,解散前,大家分別寫下感言。
BY 阿諾
城市故事人團隊完成了五月一日的城市故事導覽活動
在此借用阿諾的部落格圖文資料
作為精彩留存的依據
但是完整詳實而精彩的畫面
還是需要前往網址瀏覽全貌
...............................................................
林是好音樂之路
arno [城市旅行] » 旅程6:城市散步劇場—故事.生活與展演
專業的古蹟導覽,著重在歷史建築物的主體和時代戰爭事件等,一再強調古蹟的年代和價值,但是,總覺得缺少了「古蹟」和「人」的關係或感情。五月一日勞動節,阿諾參與了一場非常不一樣的導覽活動,終於感受到「府城古都」和「台南人」的連結。台南市社區大學【在地人領隊 說自己的城市故事 之六】--城市故事劇場—台灣樂壇奇女子林是好(或林氏好)音樂之路,從一位樂壇女高音的人生經歷,認識了大南門城、原台南警察署、原民生市場、太平境教會、公會堂等建築物的另一面人文意義。
這一場特別的【林是好音樂之路】是由社大「劇場人」楊美英老師帶隊指導、由「城市故事人」班級負責導覽。
1907年林是好生於台南,於太平境教會受洗,因而接觸音樂。
1923年七月和盧丙丁結婚,當時林是好16歲。盧丙丁積極從事抗日之民族運動,為「文化活動」領導人之一。 1928年臺南州廳為紀念昭和天皇登基,欲強將大南門外的公墓廢除遷移他處,改建為綜合運動場,激起民怨。盧丙丁、洪石柱、莊孟侯等人強力反對,並四處演說鼓動。日警逮捕侯北海、莊孟侯等人,並牽連盧丙丁夫人林是好女士、蔡培火的兄弟蔡培庭等人被迫離開教職,楊宜綠躲入開元寺後仍遭逮捕入獄。在「半月形的『甕城』」、「歇山重簷」等建築名詞以外,從林是好和盧丙丁兩位「台南人」的故事,了解「大南門廢棄墓園事件」,意義非凡、感覺更深。
盧丙丁投身反殖民運動、積極爭取勞工權利,1927年,盧丙丁被捕進入原台南警察署,從此音訊全無,當時林是好只有20歲,獨立扶養兩名幼子,為避免幼子受牽連,遂將孩子改姓「林」。據悉,盧丙丁被冠以「痲瘋病」送進「樂生療養院」,病逝於療養院。
從「原台南警察署」轉入南門路31巷,是「原民生市場」。如今市場早就不存在了,改裝為分租套房。接近開山路的「原市場」樓上,是名舞蹈家蔡瑞月開設舞蹈教室的地方,這又是另一個台南人的悲淒故事;蔡瑞月回到台南從事舞蹈教學,但是在當時保守的台南,無論舞蹈教室開在哪裡都被排擠,「原民生市場」是蔡女士在台南第三處、也是最後一處教室。大家驚呼,從來不知道這巷子裡有這種地方、有這些故事。
蔡瑞月於1921年出生於台南市,高中畢業後前往日本學習現代舞,並在世界各地表演。1946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蔡瑞月在「大久丸」的返國船上,舞出蔡培火的詩歌《咱台灣》,戴仁壽醫師並邀請蔡瑞月返台後到太平境教會公演,當時台南只有「公會堂」一處藝文表演場地,太平境教會因為有舞台和管風琴等設備,是唯一的私人表演場地。故事發展到這裡,不免令人讚嘆世間有許多的巧合:林是好在太平境教會受洗、蔡瑞月在太平境教會舞出返台的第一場公演;林是好的夫婿被送進痲瘋病院、蔡瑞月在「大久丸」遇到「台灣痲瘋病之父」戴仁壽醫師;蔡瑞月在「大久丸」船上所舞的《咱台灣》,林是好曾主唱過;兩位奇女子都有過坎坷淒美的愛情故事…。
散步活動最終走到公會堂。因為有另一場活動正在進行,社大商借到地下展場。或許就是注定好這個美好的結局吧,地下展場拱型的柱廊、低矮的天花板,增添了懷舊的氛圍,再加上主辦單位安排了清唱一曲林是好的《一個紅蛋》、發送每人一組精緻的紅蛋紀念品,那歌聲在拱柱之間洄盪、繚繞,好特別的感覺。主辦單位並邀請了收藏家,搬來古早的留聲機、蟲膠唱片,播放林是好的《紅鶯之鳴》等歌曲,時空彷彿回到1933年,林是好在公會堂展開一連串的獨唱會。
【在地人領隊 說自己的城市故事】帶我們回到一百年前的台南,聽到、看到、感觸到 旅遊書上絕對找不到的城市故事,解散前,大家分別寫下感言。
BY 阿諾
追憶過往 : 我的2006澎湖民眾生活劇場經驗
2006年12月1日星期五
~~~~王城氣度(已經消失的月刊---台南市文化基金會的網頁)
複製剪貼曾經發表於書面出版月刊的文章
搭配的圖片得直接去網頁瀏覽了
http://tncftmm.blogspot.com/2006/12/2006.html
邀請與等待──我的2006澎湖民眾生活劇場經驗
一段編織抒情心象的旅程
一次討論生活環境的行動
一場探索共同記憶的對話
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到底如何看待自己生長的土地?
那是一個特別美麗的暑假。筆者應澎湖縣文化局之邀,前往主持「2006民眾生活劇場工作坊」的第一天,當晚同時遇上了花火節的最後一場煙火表演,展開了迄今仍處進行式的「工作/旅程」,一場新鮮有趣的發現之旅。
由於該項活動的協力單位是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澎湖采風文化學會),前置作業階段的討論之中,表達希望藉此深耕與活化在地文化,整合澎湖在地文史資源,開發在地的創造力與文化情感,因此,筆者便決定了以「民眾劇場」工作模式為方向,融合創造性戲劇活動設計,並向表演藝術課提出了為期三個月的研習課程規劃進度表,最後的呈現將於十二月九日,在湖西鄉隘門社區每年一度的村慶「大家做伙到熱鬧」,在廟口發表。
回首這個還在進行中的工作坊,筆者一開始因受邀而有這份機緣重新近距離認識一個以觀光聞名的離島,除了碧海藍天、各式特產,漸漸的對於這座島嶼的生活樣貌、風土民情、文化活力有了較多方且深刻的體會。隨著工作坊課程次數的累積,透過約二十位學員的互動,筆者發現,這份「邀請」的動力一樣需要投射給他們,邀請這群在地的小朋友和成人回頭重新去看自己生活的環境,再次重新看見自己、以及澎湖與自己的連結。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探尋過程: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到底如何看待自己生長的土地?心中的未來存有什麼願景和疑慮?
筆者想起,一次課程進行中,跟學員們聊到澎湖的海對他們的意義?他們是否喜歡環繞澎湖四面的海?一位小朋友的回答讓人驚異:我才不看海呢!另外一次發展學員互動對話的過程中,現場滿滿熱鬧的銀鈴笑聲、沸騰歡娛,突然聽見一個國小高年級學員面容略顯憂心的向同組夥伴冷靜提問:你認為台灣的未來應該走上什麼路?頓時搞得那位就讀低年級的夥伴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朝我求救:老師,我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又譬如說,安排了大家參觀位於文化局之內的海洋資源館,認識澎湖的漁業沿革、舊昔漁民生活,不少小朋友一致表示之前不曾來過;學員之中有來自二崁的才大姐、金票阿姨等,把傳統的「褒歌」朗朗上口,帶著小朋友吟唱,也讓許多小朋友哼得高興,說是第一次聽到。
於是,這份「邀請」的動力,還在每次工作坊之中繼續延燒著,同時,逐漸的多了一種「等待」的心情。
因為,民眾劇場的基本理念認為,人與人經由劇場藝術在特定自由空間之內的「對話」行動與過程最重要。這點影響了初始的規劃設定,乃是尊重學習者的主體性,諸多的遊戲練習都是為了提昇自身的敏銳度、覺察力與創造力,增進人際的互動互信互助,相當重視參與者在工作坊進行中的「對話」與自主意願。因此,盼望能夠漸漸把「老師」的身分慢慢轉型,目前已經降低「教導者」的角色比例為「引導者」,爾後的日子,期待加重「分享者」、「學習者」的定位。
每一次的工作坊都從一個大圓圈開始。 圖片提供/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
彩色紙船成為排演內容的重要意象。 攝影/楊美英
從自己的一艘紙船開始,小朋友說出生長在澎湖的心情和願望。 攝影/楊美英
記得第一次活動結束隔天黎明,莫名失眠,在澎湖青年活動中心濱海的陽台寫下一段手札:
這不會是 演員訓練 或是政令宣導 或是文史複製
重點將會是 進行的過程
重點將回歸 所有成員的投入與自發自覺
這可以是
一段編織抒情心象的旅程
一次討論生活環境的行動
一場探索共同記憶的對話
藝術性?組織性?娛樂性?反映現實?……
想想昨天下午看到的許多小孩子的稚氣臉孔 幾位大人素樸的容顏
種種預設的立場或考量 先拋諸腦後吧
心中突然有個聲音:
來說故事吧!
來說說這些參與成員心目中關於澎湖的想法吧
關於澎湖的過往記憶、當下生活、未來願景……
他們的若干歡喜悲傷或憂慮……
我將會是個 暫時的主導者 一直的聆聽、觀察與欣賞者
鼓勵 等待 發現 澎湖人的行動力與想像力!!
摺一艘紙船,動手漂亮彩繪。 圖片提供/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
梁采絃老師的舞台化妝課,大家上得興致高昂。 圖片提供/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
小朋友們分組討論,自己創作,自己排練,不亦樂乎! 攝影/楊美英
文/楊美英(劇場創作評論人、台新藝術獎評審委員、南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圖/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楊美英
~~~~王城氣度(已經消失的月刊---台南市文化基金會的網頁)
複製剪貼曾經發表於書面出版月刊的文章
搭配的圖片得直接去網頁瀏覽了
http://tncftmm.blogspot.com/2006/12/2006.html
邀請與等待──我的2006澎湖民眾生活劇場經驗
一段編織抒情心象的旅程
一次討論生活環境的行動
一場探索共同記憶的對話
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到底如何看待自己生長的土地?
那是一個特別美麗的暑假。筆者應澎湖縣文化局之邀,前往主持「2006民眾生活劇場工作坊」的第一天,當晚同時遇上了花火節的最後一場煙火表演,展開了迄今仍處進行式的「工作/旅程」,一場新鮮有趣的發現之旅。
由於該項活動的協力單位是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澎湖采風文化學會),前置作業階段的討論之中,表達希望藉此深耕與活化在地文化,整合澎湖在地文史資源,開發在地的創造力與文化情感,因此,筆者便決定了以「民眾劇場」工作模式為方向,融合創造性戲劇活動設計,並向表演藝術課提出了為期三個月的研習課程規劃進度表,最後的呈現將於十二月九日,在湖西鄉隘門社區每年一度的村慶「大家做伙到熱鬧」,在廟口發表。
回首這個還在進行中的工作坊,筆者一開始因受邀而有這份機緣重新近距離認識一個以觀光聞名的離島,除了碧海藍天、各式特產,漸漸的對於這座島嶼的生活樣貌、風土民情、文化活力有了較多方且深刻的體會。隨著工作坊課程次數的累積,透過約二十位學員的互動,筆者發現,這份「邀請」的動力一樣需要投射給他們,邀請這群在地的小朋友和成人回頭重新去看自己生活的環境,再次重新看見自己、以及澎湖與自己的連結。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探尋過程: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到底如何看待自己生長的土地?心中的未來存有什麼願景和疑慮?
筆者想起,一次課程進行中,跟學員們聊到澎湖的海對他們的意義?他們是否喜歡環繞澎湖四面的海?一位小朋友的回答讓人驚異:我才不看海呢!另外一次發展學員互動對話的過程中,現場滿滿熱鬧的銀鈴笑聲、沸騰歡娛,突然聽見一個國小高年級學員面容略顯憂心的向同組夥伴冷靜提問:你認為台灣的未來應該走上什麼路?頓時搞得那位就讀低年級的夥伴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朝我求救:老師,我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又譬如說,安排了大家參觀位於文化局之內的海洋資源館,認識澎湖的漁業沿革、舊昔漁民生活,不少小朋友一致表示之前不曾來過;學員之中有來自二崁的才大姐、金票阿姨等,把傳統的「褒歌」朗朗上口,帶著小朋友吟唱,也讓許多小朋友哼得高興,說是第一次聽到。
於是,這份「邀請」的動力,還在每次工作坊之中繼續延燒著,同時,逐漸的多了一種「等待」的心情。
因為,民眾劇場的基本理念認為,人與人經由劇場藝術在特定自由空間之內的「對話」行動與過程最重要。這點影響了初始的規劃設定,乃是尊重學習者的主體性,諸多的遊戲練習都是為了提昇自身的敏銳度、覺察力與創造力,增進人際的互動互信互助,相當重視參與者在工作坊進行中的「對話」與自主意願。因此,盼望能夠漸漸把「老師」的身分慢慢轉型,目前已經降低「教導者」的角色比例為「引導者」,爾後的日子,期待加重「分享者」、「學習者」的定位。
每一次的工作坊都從一個大圓圈開始。 圖片提供/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
彩色紙船成為排演內容的重要意象。 攝影/楊美英
從自己的一艘紙船開始,小朋友說出生長在澎湖的心情和願望。 攝影/楊美英
記得第一次活動結束隔天黎明,莫名失眠,在澎湖青年活動中心濱海的陽台寫下一段手札:
這不會是 演員訓練 或是政令宣導 或是文史複製
重點將會是 進行的過程
重點將回歸 所有成員的投入與自發自覺
這可以是
一段編織抒情心象的旅程
一次討論生活環境的行動
一場探索共同記憶的對話
藝術性?組織性?娛樂性?反映現實?……
想想昨天下午看到的許多小孩子的稚氣臉孔 幾位大人素樸的容顏
種種預設的立場或考量 先拋諸腦後吧
心中突然有個聲音:
來說故事吧!
來說說這些參與成員心目中關於澎湖的想法吧
關於澎湖的過往記憶、當下生活、未來願景……
他們的若干歡喜悲傷或憂慮……
我將會是個 暫時的主導者 一直的聆聽、觀察與欣賞者
鼓勵 等待 發現 澎湖人的行動力與想像力!!
摺一艘紙船,動手漂亮彩繪。 圖片提供/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
梁采絃老師的舞台化妝課,大家上得興致高昂。 圖片提供/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
小朋友們分組討論,自己創作,自己排練,不亦樂乎! 攝影/楊美英
文/楊美英(劇場創作評論人、台新藝術獎評審委員、南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圖/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楊美英
澎湖時報 : 湖西生活劇場公演
湖西「外公的澎湖灣」劇場公演 2008.04.23
(記者吳清池報導)湖西鄉公所昨日下午2時首度舉辦『外公的澎湖灣』生活劇場,在幕後劇場總監楊美英老師精心指導,加上音效執行黃郁雯老師、彩妝設計梁采絃老師、美工指導洪閒芸老師與黃建設先生的協助下,整個劇場團隊很有默契且合作無間,劇場演員係由湖西國小、西溪國小與湖西鄉立托兒所近二十名小朋友合力表演。
在公所大禮堂公演的『外公的澎湖灣』劇場,現場湧入數百位觀眾,氣氛顯得非常熱絡,其中湖西國小莊校長,西溪國小蔡校長親自到場加油打氣,果然演出精彩,不負眾人的期待,也讓遠從台北來的信義房屋委員們直呼感覺很棒。小朋友表演自然生動,劇中悠閒的黃牛,漫步走在田野間,偶而相鬥;白鷺鷥飛翔於天空之情景;菓葉日出之情境,由小朋友集體展現日昇之氣勢,都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湖西鄉長陳振中表示,此次劇場演出是湖西鄉第一次成立劇場所呈現之成果,將湖西漁村生活文化與觀光景點特色,透過戲劇的手法,微妙的表現出來。
陳振中表示,非常感謝信義房屋贊助活動經費及計畫申請人劉謦榕小姐與鄉立中正圖書館、愛蓮讀書會協力籌備了「HI─劇團(一齣海洋故事的上演)」,一起為湖西鄉表演藝術紮根工程灑下「心」種子。
http://www.penghutime.com.tw/newsdata.php?no=08040534
(記者吳清池報導)湖西鄉公所昨日下午2時首度舉辦『外公的澎湖灣』生活劇場,在幕後劇場總監楊美英老師精心指導,加上音效執行黃郁雯老師、彩妝設計梁采絃老師、美工指導洪閒芸老師與黃建設先生的協助下,整個劇場團隊很有默契且合作無間,劇場演員係由湖西國小、西溪國小與湖西鄉立托兒所近二十名小朋友合力表演。
在公所大禮堂公演的『外公的澎湖灣』劇場,現場湧入數百位觀眾,氣氛顯得非常熱絡,其中湖西國小莊校長,西溪國小蔡校長親自到場加油打氣,果然演出精彩,不負眾人的期待,也讓遠從台北來的信義房屋委員們直呼感覺很棒。小朋友表演自然生動,劇中悠閒的黃牛,漫步走在田野間,偶而相鬥;白鷺鷥飛翔於天空之情景;菓葉日出之情境,由小朋友集體展現日昇之氣勢,都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湖西鄉長陳振中表示,此次劇場演出是湖西鄉第一次成立劇場所呈現之成果,將湖西漁村生活文化與觀光景點特色,透過戲劇的手法,微妙的表現出來。
陳振中表示,非常感謝信義房屋贊助活動經費及計畫申請人劉謦榕小姐與鄉立中正圖書館、愛蓮讀書會協力籌備了「HI─劇團(一齣海洋故事的上演)」,一起為湖西鄉表演藝術紮根工程灑下「心」種子。
http://www.penghutime.com.tw/newsdata.php?no=08040534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劇評: 觀看視線之下的思考——我看台南「那個」「妒婦」在台北
由幸秋導演
白瑩和小柳擔綱演出的
妒婦津
已經是2005年5月12日的事情了
一時找不到劇照
只好放上手邊現成的照片
是正在排練 [以人為尺] 的白瑩
(郁雯攝影)
當時人在台北的我
特別感受到空間的移動對於觀看這件事情的影響
因此從這樣的角度書寫觀劇評論
日常生活中,看,與被看,誰為主體,誰為客體,之間實有極大的思辯空間與弔詭可能。推而言之,存在於劇場中表演區與觀眾席之間的看與被看,亦然。互相注視的視線,每每產生什麼樣的相對性解讀以及後續效應,是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今年五月十二日至十四日,第二屆女節「萬花嬉春」聯演八個作品系列活動中的第二週,台南那個劇團以資深團員吳幸秋新作《妒婦津》首演於台北市皇冠藝文中心的小劇場。
這是台南那個劇團第二次參加女節活動。一九九六年一月起,第一屆女節「女人們在春天逢場作戲」,假一處地下室Pub鬧鬧熱熱了三個月,那個劇團以《情境.對話 ——你說我愛你》應邀北上展演;當時大概無人預知必須遙遙相隔四年之久,盛會再見。
綜觀第二屆女節參展節目,除了來自台南那個劇團的吳幸秋、台東劇團的劉梅英,其餘皆為近年活躍於台北的女性劇場工作者。不容否認,這樣的邀請,在肯定兩個劇團、兩位創作者的累積成績之餘,可能或多或少也有補足活動企劃在取樣面向上的完整性、區域性色彩。
當然上述的考慮,對於創作者不是重要的。所謂Local即Global,或者說,以自我深層耕耘為中心,自我所在之處即為世界中心之處的立足態度,都是好的。況且,本文也無意討論台灣地方發展政策或資源分配上南北失衡的陳年老帳。只是,生成根源與社會文脈關係密切的劇場作品,一旦置放於不同社會文脈的展演空間,存在於不同地域的觀眾的視線對於創作/表演者可能產生什麼樣的激盪,即是有趣的問題了。
《妒婦津》的文本改編自清朝《豆棚閒話》第一則:晉朝人士劉伯玉有妻段氏,性甚妒,一日,伯玉飲酒後不覺吟誦了〈洛神賦〉,讚頌洛神貌美、儀靜體閒,令段氏萌生妒意,一心求為水神而縱身跳入大河,不見蹤影。次日,伯玉夢中見段氏裊裊自水中現身,邀他共赴河中偕老,伯玉拒絕,醒來,終生不敢渡河。
導演吳幸秋,採用簡約的舞台形式,加入大量多媒體影像,透過一男一女兩個演員的抽象肢體語言,以非線性的敘事邏輯,重新詮釋了前述古典文本。
女人的忌妒,是故事的主題。慾望,則是文本背後的真正核心。影像中的水珠、水流、水面、水底,舞台裝置構成的橋、堤岸、床,和成串的晶瑩滾溜的水滴聲,鋪設好慾望流動的溫床。資深演員林白瑩,藉由兩種不同造型,兩種不同的身體表現,分別刻畫女性慾望的兩種面貌,一為剛烈決絕、糾結扭曲的復仇魔女,一為溫婉迎合、挑逗風情的柔情仕女,與劇場新人柳郁豪的憨直勇猛,形成張力。一場好似水底世界的互相找尋,互相呼喚,處理得流暢生動。女人如魚的軀體滑動,男人如鳥的鼓動雙臂,是成功的符號營造,同時暗喻了必然背叛/相離的終局。最後幾個跳接式的靜止畫面,將兩人的情慾關係凝固成一種明確的情境——終身的想望/恐懼,手法乾淨而動人。
可是,表演過程中,關於慾望的肢體語彙,具體可見之於兩位演員的身體部份,仍待充實。文本的結構亦有偏失。既然是討論慾望,為何男性的慾望完全不見?或是已經遭到單一片面化的虛列一旁?慾望,除了擁有、背叛,還有其他什麼層次?慾望,是水之湄一個召喚的手勢、一種等待的姿態,還有什麼內涵?一場欲求不滿的春夢,因著古今時空的錯置,是否帶來什麼不同的衝擊呢?
對於畫面構成的掌握,依舊是導演吳幸秋的擅長。只是,首次嘗試的多媒體顯然不夠熟悉,包括燈光、音效等技術層面的合作關係,並未做到相輔相成。再者,古雅的文言文台語口白,形成聽覺閱讀的障礙,如果不能改善達到觀眾有效理解的程度,建議不如處理成純粹的聲音背景。
多媒體,是吳幸秋的創作新方向,雖然不免令人連想起日本表演團體dumb type,所幸影像內在邏輯的操作各有不同去路。以《妒》而言,對資訊快速流通、國內外表演頻繁的台北觀眾而言,多媒體的手法,是很難引起新鮮觀感的。期待此一新方向的開展,經過時間焠鍊出紮實的光澤。
《妒》著重身體的表演方式,則是那個劇團成立近十年的一貫特色。身體,卻是台北小劇場近年的顯學。從果陀夫斯基、鈴木忠志、黑暗舞踏到太極、民俗藝陣……各有各的宗派,那麼,台南那個劇團從早期卓明的肢體開發課程,到近年來的雜食吸納,匯聚成為什麼樣的身體性?如果以台北演出的《妒》作為檢驗樣本,身為創團團員的林白瑩展現的身體表現力,導演吳幸秋運用身體詮釋文本的風格,都是外台北多年劇場工作的成績單,自成一格。不過,進一步分析,對於身體性的思考體系,猶待檢驗。
也許因為自己曾經多年生活於台南,坐在台北小劇場的黑盒子裡觀看自己曾經熟稔的劇團發表新作品時,突然清楚地意識到空氣中有一種互相對峙、互相融合、互相拉鋸、互相抗衡的氣流迴旋進行中。舉出《妒》中一段,等待的女人悲傷漸而絕望,緩緩凝視著水盆裡的花容月貌,緩緩思憶遠方的負心良人,緩緩高高抬起水盆,緩緩傾盆而下,少少絲絲的紙絮象徵性把這女人溺斃了,何其浪漫抒情,何其哀感頑豔。被這情景畫面吸引的同時,我也注意到了觀眾席出現若干不耐,並且體會到這般情調不正類同於那古樸、溫馨、緩慢的古都生活調性!而相對於台北小劇場慣見明確緊湊的節奏感,或可以舒緩風雅、曖昧模糊來形容來自台南的身體和作品,瀰漫一股幽微的氛圍。
因此,有意思的問題形成了:在台南生成的團體、身體、作品,在台北如何被觀看呢?經過這樣的互相觀看後,對於創作者表演者將產生什麼影響呢?或者說該揀選什麼樣的影響?若要以技術層面的求新求變,能否做到與表演文本的創意水乳交融?或者,回到原生的出發點,將總體劇場各個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才是可行之路。
聯想起曾經聽聞日本鈴木忠志的創作風格於初期應邀國際演出後大為丕變,便是來自外國觀眾反應的刺激使然;原本他要挑戰/離棄的日本傳統文化精神卻成為備受國際讚賞的特質,從而促使其身體理念的大修正。近一點的聯想,如台南人劇團於華燈劇團舊名階段的《世俗人生》《帶我去看魚》,台東劇團的《後山煙塵錄》《鋼鐵豐年祭》,均屬有自覺地在作品題材和語言上面凸顯預設他人眼中的本地特色,作為地區劇團重要地位的建立手段。
雖說不同的社會文脈養成的藝術文本,自有獨特血脈淵源,不必追隨眾說紛紜,搖擺不定。但是,他人眼光裡映射出的自己,縱使絕非等同真正的自己,也可作為自我認同的參考依據。從觀看的視線之下,反思自我與他人的異同,有助重新確認自我之所以為自我的特殊存在意義;將這樣的思考角度放到劇場裡,應該考量的不是如何接近他人眼中的自我,如相對於台北的台南,相對於國際的台灣——如:台語文本可以是優美的,卻不是必要的區隔;可參考的是互相注視時映照出的自我特殊性,如何加以抉擇,在自我確立的長期發展脈絡上,予以融合,自求精進。
於是,在互相注視的眼光底下,請讓你我與「妒婦」一起開始思考……
白瑩和小柳擔綱演出的
妒婦津
已經是2005年5月12日的事情了
一時找不到劇照
只好放上手邊現成的照片
是正在排練 [以人為尺] 的白瑩
(郁雯攝影)
當時人在台北的我
特別感受到空間的移動對於觀看這件事情的影響
因此從這樣的角度書寫觀劇評論
觀看視線之下的思考
——我看台南「那個」「妒婦」在台北
文/楊美英
——我看台南「那個」「妒婦」在台北
文/楊美英
日常生活中,看,與被看,誰為主體,誰為客體,之間實有極大的思辯空間與弔詭可能。推而言之,存在於劇場中表演區與觀眾席之間的看與被看,亦然。互相注視的視線,每每產生什麼樣的相對性解讀以及後續效應,是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今年五月十二日至十四日,第二屆女節「萬花嬉春」聯演八個作品系列活動中的第二週,台南那個劇團以資深團員吳幸秋新作《妒婦津》首演於台北市皇冠藝文中心的小劇場。
這是台南那個劇團第二次參加女節活動。一九九六年一月起,第一屆女節「女人們在春天逢場作戲」,假一處地下室Pub鬧鬧熱熱了三個月,那個劇團以《情境.對話 ——你說我愛你》應邀北上展演;當時大概無人預知必須遙遙相隔四年之久,盛會再見。
綜觀第二屆女節參展節目,除了來自台南那個劇團的吳幸秋、台東劇團的劉梅英,其餘皆為近年活躍於台北的女性劇場工作者。不容否認,這樣的邀請,在肯定兩個劇團、兩位創作者的累積成績之餘,可能或多或少也有補足活動企劃在取樣面向上的完整性、區域性色彩。
當然上述的考慮,對於創作者不是重要的。所謂Local即Global,或者說,以自我深層耕耘為中心,自我所在之處即為世界中心之處的立足態度,都是好的。況且,本文也無意討論台灣地方發展政策或資源分配上南北失衡的陳年老帳。只是,生成根源與社會文脈關係密切的劇場作品,一旦置放於不同社會文脈的展演空間,存在於不同地域的觀眾的視線對於創作/表演者可能產生什麼樣的激盪,即是有趣的問題了。
《妒婦津》的文本改編自清朝《豆棚閒話》第一則:晉朝人士劉伯玉有妻段氏,性甚妒,一日,伯玉飲酒後不覺吟誦了〈洛神賦〉,讚頌洛神貌美、儀靜體閒,令段氏萌生妒意,一心求為水神而縱身跳入大河,不見蹤影。次日,伯玉夢中見段氏裊裊自水中現身,邀他共赴河中偕老,伯玉拒絕,醒來,終生不敢渡河。
導演吳幸秋,採用簡約的舞台形式,加入大量多媒體影像,透過一男一女兩個演員的抽象肢體語言,以非線性的敘事邏輯,重新詮釋了前述古典文本。
女人的忌妒,是故事的主題。慾望,則是文本背後的真正核心。影像中的水珠、水流、水面、水底,舞台裝置構成的橋、堤岸、床,和成串的晶瑩滾溜的水滴聲,鋪設好慾望流動的溫床。資深演員林白瑩,藉由兩種不同造型,兩種不同的身體表現,分別刻畫女性慾望的兩種面貌,一為剛烈決絕、糾結扭曲的復仇魔女,一為溫婉迎合、挑逗風情的柔情仕女,與劇場新人柳郁豪的憨直勇猛,形成張力。一場好似水底世界的互相找尋,互相呼喚,處理得流暢生動。女人如魚的軀體滑動,男人如鳥的鼓動雙臂,是成功的符號營造,同時暗喻了必然背叛/相離的終局。最後幾個跳接式的靜止畫面,將兩人的情慾關係凝固成一種明確的情境——終身的想望/恐懼,手法乾淨而動人。
可是,表演過程中,關於慾望的肢體語彙,具體可見之於兩位演員的身體部份,仍待充實。文本的結構亦有偏失。既然是討論慾望,為何男性的慾望完全不見?或是已經遭到單一片面化的虛列一旁?慾望,除了擁有、背叛,還有其他什麼層次?慾望,是水之湄一個召喚的手勢、一種等待的姿態,還有什麼內涵?一場欲求不滿的春夢,因著古今時空的錯置,是否帶來什麼不同的衝擊呢?
對於畫面構成的掌握,依舊是導演吳幸秋的擅長。只是,首次嘗試的多媒體顯然不夠熟悉,包括燈光、音效等技術層面的合作關係,並未做到相輔相成。再者,古雅的文言文台語口白,形成聽覺閱讀的障礙,如果不能改善達到觀眾有效理解的程度,建議不如處理成純粹的聲音背景。
多媒體,是吳幸秋的創作新方向,雖然不免令人連想起日本表演團體dumb type,所幸影像內在邏輯的操作各有不同去路。以《妒》而言,對資訊快速流通、國內外表演頻繁的台北觀眾而言,多媒體的手法,是很難引起新鮮觀感的。期待此一新方向的開展,經過時間焠鍊出紮實的光澤。
《妒》著重身體的表演方式,則是那個劇團成立近十年的一貫特色。身體,卻是台北小劇場近年的顯學。從果陀夫斯基、鈴木忠志、黑暗舞踏到太極、民俗藝陣……各有各的宗派,那麼,台南那個劇團從早期卓明的肢體開發課程,到近年來的雜食吸納,匯聚成為什麼樣的身體性?如果以台北演出的《妒》作為檢驗樣本,身為創團團員的林白瑩展現的身體表現力,導演吳幸秋運用身體詮釋文本的風格,都是外台北多年劇場工作的成績單,自成一格。不過,進一步分析,對於身體性的思考體系,猶待檢驗。
也許因為自己曾經多年生活於台南,坐在台北小劇場的黑盒子裡觀看自己曾經熟稔的劇團發表新作品時,突然清楚地意識到空氣中有一種互相對峙、互相融合、互相拉鋸、互相抗衡的氣流迴旋進行中。舉出《妒》中一段,等待的女人悲傷漸而絕望,緩緩凝視著水盆裡的花容月貌,緩緩思憶遠方的負心良人,緩緩高高抬起水盆,緩緩傾盆而下,少少絲絲的紙絮象徵性把這女人溺斃了,何其浪漫抒情,何其哀感頑豔。被這情景畫面吸引的同時,我也注意到了觀眾席出現若干不耐,並且體會到這般情調不正類同於那古樸、溫馨、緩慢的古都生活調性!而相對於台北小劇場慣見明確緊湊的節奏感,或可以舒緩風雅、曖昧模糊來形容來自台南的身體和作品,瀰漫一股幽微的氛圍。
因此,有意思的問題形成了:在台南生成的團體、身體、作品,在台北如何被觀看呢?經過這樣的互相觀看後,對於創作者表演者將產生什麼影響呢?或者說該揀選什麼樣的影響?若要以技術層面的求新求變,能否做到與表演文本的創意水乳交融?或者,回到原生的出發點,將總體劇場各個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才是可行之路。
聯想起曾經聽聞日本鈴木忠志的創作風格於初期應邀國際演出後大為丕變,便是來自外國觀眾反應的刺激使然;原本他要挑戰/離棄的日本傳統文化精神卻成為備受國際讚賞的特質,從而促使其身體理念的大修正。近一點的聯想,如台南人劇團於華燈劇團舊名階段的《世俗人生》《帶我去看魚》,台東劇團的《後山煙塵錄》《鋼鐵豐年祭》,均屬有自覺地在作品題材和語言上面凸顯預設他人眼中的本地特色,作為地區劇團重要地位的建立手段。
雖說不同的社會文脈養成的藝術文本,自有獨特血脈淵源,不必追隨眾說紛紜,搖擺不定。但是,他人眼光裡映射出的自己,縱使絕非等同真正的自己,也可作為自我認同的參考依據。從觀看的視線之下,反思自我與他人的異同,有助重新確認自我之所以為自我的特殊存在意義;將這樣的思考角度放到劇場裡,應該考量的不是如何接近他人眼中的自我,如相對於台北的台南,相對於國際的台灣——如:台語文本可以是優美的,卻不是必要的區隔;可參考的是互相注視時映照出的自我特殊性,如何加以抉擇,在自我確立的長期發展脈絡上,予以融合,自求精進。
於是,在互相注視的眼光底下,請讓你我與「妒婦」一起開始思考……
(本文作者為自由撰稿)
他人之眼: 三協里社區劇場 之 課程活動記錄
(文 / 謝美鈴)
日期&時段:2008/03/05 19:00~21:30
出席講師:美英
出席種子師資:美鈴、小武、綉月、阿克、阿甘姊、楊惟智
【課程觀察紀錄】
噢!楊惟來了~
今天一到活動中心,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又不是很確定,眼前一個正妹,『楊惟~~~~』楊惟上前把我抱住,然後她在我身上變成無尾熊,哇哇…能再見到好朋友是很開心的,而且她還變的那麼漂亮,嘖嘖。這個劇場的靈魂人物一到,果然把現場氣氛炒的很熱,也跟小朋友們玩起來了,獨角仙拳都出現了。同時發現,上禮拜下課前的精神講話挺有效的,今天到課的狀況的確是有改善,不過美鳳沒有出席到是大家都沒注意到,要來聯絡關心一下才是。而今天的重點依舊是要讓大家進入狀況並發展故事,所以一開始花了些時間讓大家專心思考,有關於這個團隊想要發展的主軸,『三協里的特色』、『木棉花的故事』、『白柚』…等,在那個圍起來的圈圈,今天不知怎地,我似乎進不去。到課學員:美景(廷佑、廷儒後來去幫正耀過生日切蛋糕了)、惠玲、秀華、阿月、淑惠、俞葳、瑋庭、麗娜、鈺梅、繹蓁
暖身
接下來開始暖身活動─呼吸吐納伸展以及翻滾吧!媽媽、男孩、女孩! 一個既要放鬆又要平衡的動作,到底是不夠放鬆會歪掉,還是不夠專注會無法到終點?只見大夥兒都像喝醉般蹲在墊子上傻笑,屢試不爽,惠玲除外。
主題發展
輪流感受暈眩之後,美英老師開始講解接下來要完成的小書是什麼樣呈現方式:內容的產出要有時間序,例如參加蜈蚣陣的人,有包括小孩參與其中的家長、有一般參與的民眾,他們出場時間就會不同,依此類推。
接著讓大家提議可以發展的主題:
◆以活動中心為出發點來想故事,里長辦公室、關懷中心的角色、居民看報的地點、唱歌的天堂(社區卡拉OK)
◆菜寮公園木棉花,在地人才知道的故事淵源
有了起頭之後,美英先向大家說明,接下來就是樣這樣的方式去想,拿出A4的白紙,三人一組,摺出九宮格(此時大家正擔心又要畫畫了),要大家把三協里活動中心寫在正中間,接著三人輪流,由一人向其他兩位夥伴分享認識的、覺得有趣味的、有特色的人事物,接著將它整理紀錄在其他八宮格上,最後三組由一人負責向大家分享組員所列出的項目,重複的項目可以講不同角度的看法。這時惠玲突然說:我好像在暈了。又一次笑翻大家,這條神經傳導線似乎長了點。
◆美景組:在活動中心參與的夥伴、容易引起過敏的木棉花絮(邊唱著:木棉花~我怎能望了~哈揪→打噴嚏)、三協里的古早味四合院(一邊唱著庭院深深主題曲~~~)。大家都笑了,很有創意耶!
◆秀華組:木棉花的故事(從老木棉講起…)、柚子可以開發的產品(肥皂、精油…)、里長(社造的優秀人才)。里民對里長很愛戴唷!可見居民的向心力~
◆惠玲組:社區的味道(柚花香、豬屎味、鄉下人的草根味)、生態公園(依季節循序出現的蛙鳴、蟬叫)、菜寮朝安宮(居民的信仰中心、聚會的場所)。從味道跟聲音看社區也不賴。
這時,正是故事發展最重要的時刻,課程也往往結束在這時候,轉眼間,媽媽又要接小孩補習班下課了,只好再度跟大家約定,要把握上課時間,以及下周要跟大家討論『你覺得三協里有什麼、缺少什麼?』
關於自己
送走了種子跟學員們,在廣場上,美英老師走之前特別又來跟我聊了幾句,握著我的手跟我說:我覺得情況好像不是想像中那麼糟,故事是可以發展的,今天看到了大家創意,還不錯,也許可以從這裡面找到材料哦!此刻,我好像知道心裡面的那個掛心是什麼了,而美英老師似乎感應到我的擔心,然後,我感受到手掌傳來的溫暖,還有安定。謝謝。
回家之前,還有件事非要趕緊處理不可,於是又轉身到阿月家。果然,我猜的沒錯,惠玲、秀華都在,大家忙著招呼我喝茶吃花生,這裡永遠有等著我的熱茶,感覺很窩心,但現在要談正事。拿出文建會的補助計畫,跟媽媽們說明希望社區可以給的資源後,我想應該要直接請里長來協助才是,阿月幫忙撥了電話,里長也一口氣答應我馬上到阿月家來討論。大家都忙的狀況下,這份計畫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填寫好社區的資本資料後,剩下的就要回家動腦筋了,現場的夥伴同時說:『你一定沒問題的,編故事難不倒你的!』接著我一陣頭暈,明明我就今天沒有參與那個『翻滾吧!媽媽』的暖身啊!
大家要撐住啊!我也是。
.................................................................................................
再次重看美鈴的文字記錄
好像再次溫習了那群媽媽們的笑聲與溫度
於是
剪貼曾經在那網頁上留下的謝意 :
時過境遷
活動結束已經數月了
活動結束已經數月了
居然今晚才巧遇這網頁
前後拜讀了幾篇課程進行的活動紀錄
感謝這些文字彷彿帶領我回到當時現場
前後拜讀了幾篇課程進行的活動紀錄
感謝這些文字彷彿帶領我回到當時現場
記得可愛的笑顏
聽見響亮的笑聲
謝謝重要行政核心=美鈴
謝謝
大家後會有期
南島美茵 於 July 31, 2008 01:44 AM 回應
-------------------------------------------------
(文 / 謝美鈴)
日期&時段:2008/02/27 19:00~21:30
出席講師:美英出席
種子師資:美鈴、小武、綉月、阿克、阿甘姊、勤文、福龍大哥
紀錄者:美鈴
【課程觀察紀錄】
看到種子們這樣的陣容,看倌們,來點掌聲吧!我們就差遠在阿里山上的小茱就團圓了,不容易啊不容易!再一次證明,我們是無堅不摧、合作愉快的三協里種子。不過,今天的到課狀況就不是那麼理想了(課程開始的時間),淑惠(媽媽從台北下來)跟美景事先跟我請了假,惠玲、阿月、秀華、繹蓁、麗娜、鈺梅、美鳳是今天的夥伴。
暖身莫約八點才開始今天的暖身,而美英老師有接到筆美老師上週的課程進度,今天索性跟大家聊起掛香的相關活動而發展出暖身運動,圍起圈圈,美英的電音三太子、惠玲飾演仙童哭鬧、秀華扮演鼓隊行進、阿月模仿抬神轎(此時大家為了抬轎的踏步七嘴八舌)、繹蓁就厲害了:七爺巴爺前進、十二婆姐退著走;美鳳賣力的車鼓陣(自己笑到沒力)、麗娜也很有趣:鑽蜈蚣陣前進、拜拜退回;鈺梅跳起台客舞接著拍照動作(電音三太子果然令人印象深刻),到此為止,大家已經熱了起來,在旁的種子們也笑到肚子痛。接著是模仿運動,一邊行進,帶頭的人做什麼動作,接著的人要跟著做一樣的動作,活動範圍可任意在地墊上進行,一個接一個輪流帶頭。因為時間差的關係,大家動作有如合唱團分部重唱,十分有趣,而且大家不知何時開始會笑場,繹蓁姑姑特別愛笑,美鳳也是,我也是,哈!進行約15分鐘後讓大家喝水休息。
暖身莫約八點才開始今天的暖身,而美英老師有接到筆美老師上週的課程進度,今天索性跟大家聊起掛香的相關活動而發展出暖身運動,圍起圈圈,美英的電音三太子、惠玲飾演仙童哭鬧、秀華扮演鼓隊行進、阿月模仿抬神轎(此時大家為了抬轎的踏步七嘴八舌)、繹蓁就厲害了:七爺巴爺前進、十二婆姐退著走;美鳳賣力的車鼓陣(自己笑到沒力)、麗娜也很有趣:鑽蜈蚣陣前進、拜拜退回;鈺梅跳起台客舞接著拍照動作(電音三太子果然令人印象深刻),到此為止,大家已經熱了起來,在旁的種子們也笑到肚子痛。接著是模仿運動,一邊行進,帶頭的人做什麼動作,接著的人要跟著做一樣的動作,活動範圍可任意在地墊上進行,一個接一個輪流帶頭。因為時間差的關係,大家動作有如合唱團分部重唱,十分有趣,而且大家不知何時開始會笑場,繹蓁姑姑特別愛笑,美鳳也是,我也是,哈!進行約15分鐘後讓大家喝水休息。
◆回饋時間:針對暖身活動,請大家說說心得。
美鳳:這樣的運動對身體好。(看她笑成那樣,我想連五臟六脯都運動到了吧)繹蓁:模仿運動中要專注動作的變化。(原來太專注也會笑場呀)(大家都同意專注這一點)阿甘姐:一代不如一代,他發現鈺梅趕不上麗娜的動作,想幫忙提醒又想到老師說的:要模仿前一位夥伴的動作,於是跟著動作,想法只能在心裡OS。(難怪我看阿甘姐的動作跟表情有些複雜,哈,原來如此)
交流時間
◆社區劇場藝術節4/26-27
趁著大家開始動腦思考之際,美英要我再跟大家說明成果展那兩天的行程及可能的安排,簡單說明後,我也希望大家針對自己的狀況提出問題,麗娜首先說4/27是鈺梅入學考的日子,希望表演能安排在4/26,現場其他夥伴都說要盡量把事情排開一起參與,所以我要再問問今天未到場的學員(美景、淑惠、淑娟),也要跟中心反應這件事。
◆上課的時間
趁此,美英也語重心長跟大家說,希望大家能夠訂下確切上課的時間,並把握時間,不然老師來了幫不上忙只是浪費時間也是可惜。於是大家說好,下次7點開始舖地墊,一面就準備暖身上課。關於週五的到課率不佳的狀況,學員希望周五休息,老師亦同意配合。
◆美英向大家說明民眾劇場的發展重點,在於透過自我的呈現:說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歌,從日常生活裡找表演的素材,與一般戲劇有既定的劇本大異奇趣。並試著讓媽媽們講出到目前為止印象最深刻的活動畫面。
麗娜:透過社區導覽而認識三協里,記得菜寮公園的木棉花,還有社區裡面蜿蜒曲折的小路多,要不是在地的媽媽帶路的話,自己走肯定會迷路阿月:接著附和麗娜提到的木棉花,據說目前菜寮公園共有12棵木棉樹,是從一棵老木棉差點成為藥引的故事開始發生。大家輪流說著有關對木棉花的印象跟相關性,惠玲是因為載小孩上課,經過劉厝那條路會看到一大排的木棉花,覺得很美也才認識原來是木棉樹,後來知道原來社區裡面也有木棉;但是木棉樹果實成熟後飛散的棉絮讓居民不堪其擾,棉絮會沾黏在紗窗上難以清洗,也會令人鼻子過敏。◆鏡像練習:表演菜寮公園木棉花呈現的樣子,以一句話加上動作,一個接一個上前表演;再一次練習則加上表演那項物品的自我表白。
下次課程小書材料準備:白、彩色A4紙若干,色筆、剪刀
下次課程小書材料準備:白、彩色A4紙若干,色筆、剪刀
----------------------------------------------------------
蜈蚣陣的延伸─美英篇
(文 / 謝美鈴 整理)
日期&時段:97.02.27 下午7:00~9:00
出席講師:美英
出席種子師資:辜成甫、武君怡、林勤文、包綉月、謝美鈴、孫秀甘、洪福龍
心得紀錄者:孫秀甘
【課程觀察紀錄】
一、台灣人字典裡普遍沒有「準時」二字。課程裡明明註明下午7:00~9:00,直到7:30居民還未現身,7:45才姍姍來遲。為了節省時間,只好辜負美英老師要居民合力動手鋪墊子的美意,種子學員自己吆喝著便一起自我體驗「鋪墊子」了。7:50課程才終於能夠開始,50分鐘的落差,剛好放棄身體伸展的好時機,很可惜。
二、不愧是默契良好的師資群,2/23的「蜈蚣陣」筆美老師只是淺淺開了個場白,今天2/27美英老師以相同的主題繼續誘導居民發想,做更深入的、有節奏性的民俗肢體展現,「社區」劇場的感覺一下子變得鮮明了許多。
三、要融入社區,搏感情,「語文」是相當重要的要素。筆美與美英老師在帶領技法上都沒問題。但就三協里社區而言,美英老師的閩南語和江湖口味更能敲開居民的防禦城堡,直接打開心肺與他們交心。
四、「幽默」是柔軟劍跋弓張氣氛的一帖良藥。美英老師可以將居民名字琅琅上口,已經跨出一步,拉近彼此,再加上「幽默」這帖附身符,再嚴肅的課題都可以柔軟化解,很是佩服。
五、社區劇場是社區總體營造的一個手段,其過程內容則是社造的成果表現。三協社區經過文史調查活動,發掘了「木棉老樹的故事」,因為此一文史調查推廣,凝聚了社區居民意識,引發自己的家想的愛,也吸引社區外來客源。今天的課程內容就是居民將文史調查成果「木棉老樹」展現出來,以「社區劇場」的形式表現出來。
二、不愧是默契良好的師資群,2/23的「蜈蚣陣」筆美老師只是淺淺開了個場白,今天2/27美英老師以相同的主題繼續誘導居民發想,做更深入的、有節奏性的民俗肢體展現,「社區」劇場的感覺一下子變得鮮明了許多。
三、要融入社區,搏感情,「語文」是相當重要的要素。筆美與美英老師在帶領技法上都沒問題。但就三協里社區而言,美英老師的閩南語和江湖口味更能敲開居民的防禦城堡,直接打開心肺與他們交心。
四、「幽默」是柔軟劍跋弓張氣氛的一帖良藥。美英老師可以將居民名字琅琅上口,已經跨出一步,拉近彼此,再加上「幽默」這帖附身符,再嚴肅的課題都可以柔軟化解,很是佩服。
五、社區劇場是社區總體營造的一個手段,其過程內容則是社造的成果表現。三協社區經過文史調查活動,發掘了「木棉老樹的故事」,因為此一文史調查推廣,凝聚了社區居民意識,引發自己的家想的愛,也吸引社區外來客源。今天的課程內容就是居民將文史調查成果「木棉老樹」展現出來,以「社區劇場」的形式表現出來。
他人之眼: 彌補南方劇場的失落一角《筆記光影》
借他人的圖文, 留下過去的紀錄
謝謝 薛西的網頁圖文
轉貼如下
....................
彌補南方劇場的失落一角《筆記光影》
作者:楊美英
出版:台南市立圖書館(2003.11)
這是一本低曝光度但高畫素、高辨識度(辨識度是一個歌手與一個明星的差別有時也是市場衰弱的象徵)的劇場之書。在這之前,我們必須要先知道目前檯面上的所謂小劇場運動之論述,地域大多鎖定於首城台北,鮮少有人跨過濁水溪。楊美英劇場書寫的現身(獻身?),正好彌補了這種(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台北中心主義」(幾乎是「台灣小劇場」等於「台北小劇場」)的缺陷。
其中,發表於1999年劇場研討會的《從歷史重演到眾聲喧嘩──台南小劇場運動的萌發(1989~1998)》梳理台南劇場十年,並隱自打破馬森說的「80年代是小劇場運動萌發及分裂的年代」,以及90年代不時傳出的「小劇場死了」的哀悼之聲(哀悼劇場亦哀悼身為哀悼者的自己),論述的同時也就是某種的「抗拒論述」。
其中,發表於1999年劇場研討會的《從歷史重演到眾聲喧嘩──台南小劇場運動的萌發(1989~1998)》梳理台南劇場十年,並隱自打破馬森說的「80年代是小劇場運動萌發及分裂的年代」,以及90年代不時傳出的「小劇場死了」的哀悼之聲(哀悼劇場亦哀悼身為哀悼者的自己),論述的同時也就是某種的「抗拒論述」。
本書的篇章皆集中於南部劇場界的評論、觀察、記錄、訪談,有不少是身在北部的人所不熟悉甚至第一次聽到的。就像現在雖然台南人劇團發行了劇場評論季刊《劇場事》,但裡面的劇評一半以上的表演場地或團體的區域皆歸屬台北。不過隨著南部表演場地的開發、南北平衡的意識的提升,包括南部表演藝術系所的逐漸增加,相信都會慢慢扭轉這一失衡的態勢。畢竟台灣也就這麼一丁點兒大,如果還那麼不平均的話,未免也太沒用太丟人了。或者,即便南部現代劇場的描繪臻至完善,再下來也還有東部、中部等等,看來要彌補的還不少哪。
過去,台灣小劇場的論述是王墨林、馬森、鍾明德(按姓氏筆畫排列)三巨頭鼎立;如今,不妨再加上一個楊美英,組成劇場的F4,高唱一曲流星雨(順便也是幫自己製造一點「我很尊敬女性」的形象啦)!
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預告: 2010年11月6日【南北論劇—從歌舞《大國民》看金枝演社的歷程與挑戰】
近日接獲金枝演社來電邀請
十一月六日下午兩點半
於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與金枝演社的導演王榮裕進行對談
題目暫訂為
【南北論劇—從歌舞《大國民》看金枝演社的歷程與挑戰】
希望從我多年對南台灣現代劇場生態的瞭解與觀察
引領聽眾切入金枝這些年的風格歷程與定位
加上金枝創作《大國民》試圖將庶民戲劇挑戰國家劇院的種種嘗試與可能
為了提供文宣印刷資料
重新整理了個人簡歷資料
趁此機會再度看了過往記錄
看來
人入中年之後
該學著以"減法"建構自己的生活軌跡了
且將送出的資料
複製剪貼如下~~~~~~
楊美英:
喜歡且住在台南的人,資深劇場工作者,關注表演與空間互動的可能性。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碩士,「那個劇團」藝術總監,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社區大學人文藝術學程講師。
2008-2010年獲邀嘉義新港「文化駐鄉」藝術家之社區劇場活動;2008-2010年與外台會合作「蒲公英寫作班」之「生命故事劇場」;2007年策展「一城一命:戀物癖日記」獨角戲聯展、「城市演歌」系列演講。2003-2006年擔任台新藝術獎評審委員,2006年任國立新港藝術高中藝術核心課程發展小組表演藝術撰述委員。2001年台南市安平國際藝術村「樹屋」駐村藝術家。
近年投身「社群劇場」、「特定場域表演」推廣,獲邀進行「生命故事劇場」(外台會、台南市社區大學)、「台南縣佳里鎮三三協里社區劇場」(文建會、北門社區大學)、「身體書寫與表達」(成功大學中文系)、「西拉雅發展劇場」、「澎湖民眾生活劇場」等課程活動計畫。
編導《竹行‧蟬》、《夢之葉》、《以人為尺──關於K城的N種感覺》、《這城市,美得讓人恍神》、《情境‧對話II--你說我愛你》、《無限18》(劇本獲府城文學獎)等。
著作出版:《筆記光影-楊美英戲劇論述作品集》、《高雄表演藝術叢書-現代戲劇》(合著)。
十一月六日下午兩點半
於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與金枝演社的導演王榮裕進行對談
題目暫訂為
【南北論劇—從歌舞《大國民》看金枝演社的歷程與挑戰】
希望從我多年對南台灣現代劇場生態的瞭解與觀察
引領聽眾切入金枝這些年的風格歷程與定位
加上金枝創作《大國民》試圖將庶民戲劇挑戰國家劇院的種種嘗試與可能
為了提供文宣印刷資料
重新整理了個人簡歷資料
趁此機會再度看了過往記錄
看來
人入中年之後
該學著以"減法"建構自己的生活軌跡了
且將送出的資料
複製剪貼如下~~~~~~
楊美英:
喜歡且住在台南的人,資深劇場工作者,關注表演與空間互動的可能性。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碩士,「那個劇團」藝術總監,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社區大學人文藝術學程講師。
2008-2010年獲邀嘉義新港「文化駐鄉」藝術家之社區劇場活動;2008-2010年與外台會合作「蒲公英寫作班」之「生命故事劇場」;2007年策展「一城一命:戀物癖日記」獨角戲聯展、「城市演歌」系列演講。2003-2006年擔任台新藝術獎評審委員,2006年任國立新港藝術高中藝術核心課程發展小組表演藝術撰述委員。2001年台南市安平國際藝術村「樹屋」駐村藝術家。
近年投身「社群劇場」、「特定場域表演」推廣,獲邀進行「生命故事劇場」(外台會、台南市社區大學)、「台南縣佳里鎮三三協里社區劇場」(文建會、北門社區大學)、「身體書寫與表達」(成功大學中文系)、「西拉雅發展劇場」、「澎湖民眾生活劇場」等課程活動計畫。
編導《竹行‧蟬》、《夢之葉》、《以人為尺──關於K城的N種感覺》、《這城市,美得讓人恍神》、《情境‧對話II--你說我愛你》、《無限18》(劇本獲府城文學獎)等。
著作出版:《筆記光影-楊美英戲劇論述作品集》、《高雄表演藝術叢書-現代戲劇》(合著)。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2010年10-11月台南市的表演藝術欣賞訊息
台南人劇團《遊戲邊緣PlayGames》
【台南場】台南人戲工場(台南市東區勝利路85號百達文教中心3F)
票價:500元 (九月底之前購票七五折)
10月1日 (五)、2日 (六)、7日 (四) 、8日 (五) 、9日 (六) 19:30
10月2日 (六) 、3日 (日)、9日 (六) 14:30
台南人劇團 行銷宣傳 彭懿芬Tel: (06)274-7605 Fax: (06)274-7597 http://tainanerensemble.org/portal/index.php
莎妹劇團《海納穆勒‧四重奏》 Quartett von Heiner Müller ───愛與死的完美交媾
10月29-31日 (五)、(六)、(日) 19:30 ;10月 30-31日 (六)、(日) 14:30
誠品書店台南店B2藝文空間(台南市長榮路一段181號)
票價500元(校園優惠八折=400)(10/31晚上場次七五折=375元)
http://www.swsg95.com.tw/ http://swsg95.blogspot.com/
驫舞劇場《我》 ───台灣第一全男子舞團
10月29-30日 (五)、(六) 19:30 ;10月 30-31日 (六)、(日) 14:30
【台南場】台南人戲工場(台南市東區勝利路85號百達文教中心3F)
票價:400元 (學生九折、台南場超值雙人套票640-憑票券至演出前台兌換贈品一份)
萬華劇團【向田邦子】350 元 (八折= 280元)
2010年10月8日至10日,於誠品書店台南店B2藝文空間演出4場
鐵支路邊創作體【先寫完劇本2之總統夫人要上台】
2010年11月5日至7日,於誠品書店台南店B2藝文空間演出4場
陳雪甄【黑白過】───2009年新人新視野作品
2010年11月12日至14日,於誠品書店台南店B2藝文空間演出4場。
鐵支路邊創作體公式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tigiloubeen
鐵支路邊創作體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tglb2008
*3場都各買一張 有更好的優惠 (7折還送《如徐礦坑》的原聲CD喔!!)
稻草人舞團2010年度製作《鑰匙 人•The Keyman》http://jinndance.myweb.hinet.net/edm/scdc-edm100728news_a.htmhttp://www.wretch.cc/blog/sakurakk http://www.facebook.com/scdc2010
演出時間地點:11/19-21台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400元-八五折?)
70058台南市中西區文賢路13號7樓之2
聯絡電話 06-2253218 聯絡人羅文君0921216995
pudding_kk@yahoo.com.tw scdcwj2010@gmail.com
【台南場】台南人戲工場(台南市東區勝利路85號百達文教中心3F)
票價:500元 (九月底之前購票七五折)
10月1日 (五)、2日 (六)、7日 (四) 、8日 (五) 、9日 (六) 19:30
10月2日 (六) 、3日 (日)、9日 (六) 14:30
台南人劇團 行銷宣傳 彭懿芬Tel: (06)274-7605 Fax: (06)274-7597 http://tainanerensemble.org/portal/index.php
莎妹劇團《海納穆勒‧四重奏》 Quartett von Heiner Müller ───愛與死的完美交媾
10月29-31日 (五)、(六)、(日) 19:30 ;10月 30-31日 (六)、(日) 14:30
誠品書店台南店B2藝文空間(台南市長榮路一段181號)
票價500元(校園優惠八折=400)(10/31晚上場次七五折=375元)
http://www.swsg95.com.tw/ http://swsg95.blogspot.com/
驫舞劇場《我》 ───台灣第一全男子舞團
10月29-30日 (五)、(六) 19:30 ;10月 30-31日 (六)、(日) 14:30
【台南場】台南人戲工場(台南市東區勝利路85號百達文教中心3F)
票價:400元 (學生九折、台南場超值雙人套票640-憑票券至演出前台兌換贈品一份)
萬華劇團【向田邦子】350 元 (八折= 280元)
2010年10月8日至10日,於誠品書店台南店B2藝文空間演出4場
鐵支路邊創作體【先寫完劇本2之總統夫人要上台】
2010年11月5日至7日,於誠品書店台南店B2藝文空間演出4場
陳雪甄【黑白過】───2009年新人新視野作品
2010年11月12日至14日,於誠品書店台南店B2藝文空間演出4場。
鐵支路邊創作體公式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tigiloubeen
鐵支路邊創作體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tglb2008
*3場都各買一張 有更好的優惠 (7折還送《如徐礦坑》的原聲CD喔!!)
稻草人舞團2010年度製作《鑰匙 人•The Keyman》http://jinndance.myweb.hinet.net/edm/scdc-edm100728news_a.htmhttp://www.wretch.cc/blog/sakurakk http://www.facebook.com/scdc2010
演出時間地點:11/19-21台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400元-八五折?)
70058台南市中西區文賢路13號7樓之2
聯絡電話 06-2253218 聯絡人羅文君0921216995
pudding_kk@yahoo.com.tw scdcwj2010@gmail.com
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紅磚埕上的粉墨光華-- 府城孔廟的表演記憶
一直沒有好好經營部落格
許多資料散落不同的網頁或是軟硬碟
是否可以從這裡開始
就從今天剛好看到的這篇舊文章開始
蒐集 保存 封裝
活動的紀錄與思考的頭緒
http://chuyau66.blogspot.com/2010/01/blog-post_5055.html 2010年1月3日星期日
孔廟專輯:紅磚埕上的粉墨光華-府城孔廟的表演記憶
孔廟紅埕 粉墨聲光
街頭展演 城市烙印
或許是為了彰顯「全台首學」的價值,台南市政府近年數次舉辦「孔廟文化節」,連七夕國際藝術節也將主會場設於孔廟文化園區,然而,無論是刻意搭建於忠義國小的臨時舞台,或是環繞操場邊緣的帳棚攤販,縱使帶來若干人潮擁擠嘈雜,就環境本身現有條件的再處理或者附加美感,都還有一大段改進的空間。
筆者感到奇怪的是,府城孔廟大成殿前的紅磚廣場,平坦方正,大樹飛簷相映成輝,是何等美麗的現成表演空間,為何不常見演藝團隊妥善規劃運用?曾經,可能是孔廟紅磚埕上的第一次,出現了戲劇表演節目。
一九九七年三月,在地深耕的那個劇團,應邀參加該年全國文藝季「全台首學」,克服了諸多行政協調等困難,將紅磚埕化約為五六O年代的廟埕,採集十二婆姐陣以及陳靖姑收妖的民間傳說,融合了農村社會轉型之中的小人物心情故事,以及踩高蹻、賣膏藥等表演元素,演出了《春日戲.游於藝》。
兩個晚上,月兒高掛在樹梢頭,當劇中人物唱著〈月夜愁〉的歌詞:「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等待的人那抹來……」現場不由散發淡淡的愁、淡淡的淒美。全劇末了,導演蔡櫻茹特別安排紅磚埕後方的大紅門緩緩開啟,十二婆姐陣繞場之後,緩緩舉步魚貫入內,構成一幅魔幻瑰麗的畫面。
同月,當時由台南市文化基金會扶植的魅登峰老人劇團,也隨後嚐試將新作品帶入紅磚埕上,一位位爺爺奶奶級的成員身著長袍、西裝、旗袍等,呈現三O年代的上海風情,吸引了不少觀眾。一九九九年六月,紅磚埕上出現不同風格的藝術創作,那個劇團與赤崁清音聯手合作《荔鏡記》,導演吳幸秋將南管戲曲經典戲碼「陳三五娘」的故事委由現代劇場演員以肢體詮釋重現,使孔廟展露出不俗的古典華美光澤。
其實,就多元型態的演出形式而言,「那個劇團」可說創團十餘年來致力開發不懈,累積開發各種空間的表演形式、非敘事性肢體意象劇場,為南台灣獨具風格之現代戲劇團體,曾經於92、93年度先後獲選為台南市傑出演藝團隊,前者演出「府城文學獎」得獎劇本《無限18》;後者則以《以人為尺──關於K城的N種感覺》進一步落實當年度的創作脈絡──「肢體意象‧城市書寫」。除了孔廟的創例進駐表演,那個劇團曾經發表《巧夕吟—織錦河漢女》於吳園水榭樓閣、《解放聲音─城頂上的精靈》、《安蒂崗妮》於大南門城。
2004年二月,延續之前「肢體意象‧城市書寫」的創作理念,承辦府城「入口意象」系列活動──《這城市,美得讓人恍神》,以表演行動遊走於孔廟、國家台灣文學館、台南市火車站、大遠百露天廣場等景點,藉以把一個個單點聯結成線性流動風景。
我們不妨試著想像,三場表演行動進行的時候,三條不同的表演動線,可能遭遇多少不同的觀眾,在街頭等待紅綠燈的空檔、湯姆熊遊樂場前的偶然、後車站地下道的巧合等等,或許留下多少驚嚇、新奇、讚嘆,甚至些許與美相關的感動,那麼,即使這些觀眾沒有因此走進了劇場藝術的新天地,至少有可能在久久遠遠之後,對於這樣一次「豔遇」,記憶尚存?!
同樣的,不管是街頭展演行為帶來的記憶烙印,或是孔廟紅磚埕上的粉墨聲光,筆者相信,它們化為塵土的片刻,亦將同時被反芻、被消化,點點滴滴的回饋這座孕育所有人文活動的城市,並且成為這座城市的歷史美感以及文史深度的重要來源。
文/楊美英(劇場創作評論人、台新藝術獎評審委員、南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許多資料散落不同的網頁或是軟硬碟
是否可以從這裡開始
就從今天剛好看到的這篇舊文章開始
蒐集 保存 封裝
活動的紀錄與思考的頭緒
http://chuyau66.blogspot.com/2010/01/blog-post_5055.html 2010年1月3日星期日
孔廟專輯:紅磚埕上的粉墨光華-府城孔廟的表演記憶
孔廟紅埕 粉墨聲光
街頭展演 城市烙印
或許是為了彰顯「全台首學」的價值,台南市政府近年數次舉辦「孔廟文化節」,連七夕國際藝術節也將主會場設於孔廟文化園區,然而,無論是刻意搭建於忠義國小的臨時舞台,或是環繞操場邊緣的帳棚攤販,縱使帶來若干人潮擁擠嘈雜,就環境本身現有條件的再處理或者附加美感,都還有一大段改進的空間。
筆者感到奇怪的是,府城孔廟大成殿前的紅磚廣場,平坦方正,大樹飛簷相映成輝,是何等美麗的現成表演空間,為何不常見演藝團隊妥善規劃運用?曾經,可能是孔廟紅磚埕上的第一次,出現了戲劇表演節目。
一九九七年三月,在地深耕的那個劇團,應邀參加該年全國文藝季「全台首學」,克服了諸多行政協調等困難,將紅磚埕化約為五六O年代的廟埕,採集十二婆姐陣以及陳靖姑收妖的民間傳說,融合了農村社會轉型之中的小人物心情故事,以及踩高蹻、賣膏藥等表演元素,演出了《春日戲.游於藝》。
兩個晚上,月兒高掛在樹梢頭,當劇中人物唱著〈月夜愁〉的歌詞:「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等待的人那抹來……」現場不由散發淡淡的愁、淡淡的淒美。全劇末了,導演蔡櫻茹特別安排紅磚埕後方的大紅門緩緩開啟,十二婆姐陣繞場之後,緩緩舉步魚貫入內,構成一幅魔幻瑰麗的畫面。
同月,當時由台南市文化基金會扶植的魅登峰老人劇團,也隨後嚐試將新作品帶入紅磚埕上,一位位爺爺奶奶級的成員身著長袍、西裝、旗袍等,呈現三O年代的上海風情,吸引了不少觀眾。一九九九年六月,紅磚埕上出現不同風格的藝術創作,那個劇團與赤崁清音聯手合作《荔鏡記》,導演吳幸秋將南管戲曲經典戲碼「陳三五娘」的故事委由現代劇場演員以肢體詮釋重現,使孔廟展露出不俗的古典華美光澤。
其實,就多元型態的演出形式而言,「那個劇團」可說創團十餘年來致力開發不懈,累積開發各種空間的表演形式、非敘事性肢體意象劇場,為南台灣獨具風格之現代戲劇團體,曾經於92、93年度先後獲選為台南市傑出演藝團隊,前者演出「府城文學獎」得獎劇本《無限18》;後者則以《以人為尺──關於K城的N種感覺》進一步落實當年度的創作脈絡──「肢體意象‧城市書寫」。除了孔廟的創例進駐表演,那個劇團曾經發表《巧夕吟—織錦河漢女》於吳園水榭樓閣、《解放聲音─城頂上的精靈》、《安蒂崗妮》於大南門城。
2004年二月,延續之前「肢體意象‧城市書寫」的創作理念,承辦府城「入口意象」系列活動──《這城市,美得讓人恍神》,以表演行動遊走於孔廟、國家台灣文學館、台南市火車站、大遠百露天廣場等景點,藉以把一個個單點聯結成線性流動風景。
我們不妨試著想像,三場表演行動進行的時候,三條不同的表演動線,可能遭遇多少不同的觀眾,在街頭等待紅綠燈的空檔、湯姆熊遊樂場前的偶然、後車站地下道的巧合等等,或許留下多少驚嚇、新奇、讚嘆,甚至些許與美相關的感動,那麼,即使這些觀眾沒有因此走進了劇場藝術的新天地,至少有可能在久久遠遠之後,對於這樣一次「豔遇」,記憶尚存?!
同樣的,不管是街頭展演行為帶來的記憶烙印,或是孔廟紅磚埕上的粉墨聲光,筆者相信,它們化為塵土的片刻,亦將同時被反芻、被消化,點點滴滴的回饋這座孕育所有人文活動的城市,並且成為這座城市的歷史美感以及文史深度的重要來源。
文/楊美英(劇場創作評論人、台新藝術獎評審委員、南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