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教育網
居然看到數年前的一項活動資料
裡頭記載著兩個研究所同學在畢業後攜手合作完成一個劇本
過程不僅讓我們有機會進一步深入認識這位台灣文學家
同時也體會了編劇面對劇本如何被詮釋被演出的曲折境遇
.............................................................
鍾肇政是臺灣文學史上極為重要的先行者,國立臺灣文學館於五週年館慶日(17)推出「大河浩蕩─鍾肇政文學展」,表彰他對臺灣文學傑出而偉大的貢獻,配合展覽開幕,國立臺灣文學館特別邀請山宛然劇團隆重製作〈阿公的剪貼簿〉布袋戲演出,將於17日晚間7點,於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隆重登場,演出免費、免索票,自由入座,歡迎對鍾肇政文學作品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前往觀賞。
國立臺灣文學館表示,此次安排〈阿公的剪貼簿〉布袋戲演出,希望透過布袋戲趣味的表演特色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在五週年慶的日子裡,臺文館期待以本劇向這位勤耕文學、忍受寂寞的作家鍾肇政先生,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這齣戲由客家布袋戲劇團「山宛然劇團」演出,由楊美英、黃淑錦編劇,故事從一張「書桌」展開,那張擺放在「鍾老」書房的書桌被譽為「戰後臺灣的文學發祥地」,它不但見證了那個風聲鶴唳的時代,文人為了理想的堅持,更動人的源頭是一段來自於妻子的愛:鍾老的妻子九妹養豬買桌展現對丈夫理想的堅持。這張書桌象徵著純粹的文學的、土地的以及情感上的堅持。
為了此次演出,編劇及演出團隊,自半年前起開始蒐集與閱讀鍾老的作品集、訪談、及回憶錄。楊美英表示,從作品中發現鍾老跟孫子們有著濃厚的情份,於是決定以祖孫之間的對話來呈現鍾老的故事,而非以寫實方式呈現,透過藝術上的轉換,創造出戲中的祖孫對話,延伸出與文學家相關及其筆下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而非文學家傳記,期但以生活化切入,與人的生活貼近。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精采留存 : 城市故事人--在地領隊--林是好生命故事之路
經過數月的討論與練習
城市故事人團隊完成了五月一日的城市故事導覽活動
在此借用阿諾的部落格圖文資料
作為精彩留存的依據
但是完整詳實而精彩的畫面
還是需要前往網址瀏覽全貌
...............................................................
林是好音樂之路
arno [城市旅行] » 旅程6:城市散步劇場—故事.生活與展演
專業的古蹟導覽,著重在歷史建築物的主體和時代戰爭事件等,一再強調古蹟的年代和價值,但是,總覺得缺少了「古蹟」和「人」的關係或感情。五月一日勞動節,阿諾參與了一場非常不一樣的導覽活動,終於感受到「府城古都」和「台南人」的連結。台南市社區大學【在地人領隊 說自己的城市故事 之六】--城市故事劇場—台灣樂壇奇女子林是好(或林氏好)音樂之路,從一位樂壇女高音的人生經歷,認識了大南門城、原台南警察署、原民生市場、太平境教會、公會堂等建築物的另一面人文意義。
這一場特別的【林是好音樂之路】是由社大「劇場人」楊美英老師帶隊指導、由「城市故事人」班級負責導覽。
1907年林是好生於台南,於太平境教會受洗,因而接觸音樂。
1923年七月和盧丙丁結婚,當時林是好16歲。盧丙丁積極從事抗日之民族運動,為「文化活動」領導人之一。 1928年臺南州廳為紀念昭和天皇登基,欲強將大南門外的公墓廢除遷移他處,改建為綜合運動場,激起民怨。盧丙丁、洪石柱、莊孟侯等人強力反對,並四處演說鼓動。日警逮捕侯北海、莊孟侯等人,並牽連盧丙丁夫人林是好女士、蔡培火的兄弟蔡培庭等人被迫離開教職,楊宜綠躲入開元寺後仍遭逮捕入獄。在「半月形的『甕城』」、「歇山重簷」等建築名詞以外,從林是好和盧丙丁兩位「台南人」的故事,了解「大南門廢棄墓園事件」,意義非凡、感覺更深。
盧丙丁投身反殖民運動、積極爭取勞工權利,1927年,盧丙丁被捕進入原台南警察署,從此音訊全無,當時林是好只有20歲,獨立扶養兩名幼子,為避免幼子受牽連,遂將孩子改姓「林」。據悉,盧丙丁被冠以「痲瘋病」送進「樂生療養院」,病逝於療養院。
從「原台南警察署」轉入南門路31巷,是「原民生市場」。如今市場早就不存在了,改裝為分租套房。接近開山路的「原市場」樓上,是名舞蹈家蔡瑞月開設舞蹈教室的地方,這又是另一個台南人的悲淒故事;蔡瑞月回到台南從事舞蹈教學,但是在當時保守的台南,無論舞蹈教室開在哪裡都被排擠,「原民生市場」是蔡女士在台南第三處、也是最後一處教室。大家驚呼,從來不知道這巷子裡有這種地方、有這些故事。
蔡瑞月於1921年出生於台南市,高中畢業後前往日本學習現代舞,並在世界各地表演。1946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蔡瑞月在「大久丸」的返國船上,舞出蔡培火的詩歌《咱台灣》,戴仁壽醫師並邀請蔡瑞月返台後到太平境教會公演,當時台南只有「公會堂」一處藝文表演場地,太平境教會因為有舞台和管風琴等設備,是唯一的私人表演場地。故事發展到這裡,不免令人讚嘆世間有許多的巧合:林是好在太平境教會受洗、蔡瑞月在太平境教會舞出返台的第一場公演;林是好的夫婿被送進痲瘋病院、蔡瑞月在「大久丸」遇到「台灣痲瘋病之父」戴仁壽醫師;蔡瑞月在「大久丸」船上所舞的《咱台灣》,林是好曾主唱過;兩位奇女子都有過坎坷淒美的愛情故事…。
散步活動最終走到公會堂。因為有另一場活動正在進行,社大商借到地下展場。或許就是注定好這個美好的結局吧,地下展場拱型的柱廊、低矮的天花板,增添了懷舊的氛圍,再加上主辦單位安排了清唱一曲林是好的《一個紅蛋》、發送每人一組精緻的紅蛋紀念品,那歌聲在拱柱之間洄盪、繚繞,好特別的感覺。主辦單位並邀請了收藏家,搬來古早的留聲機、蟲膠唱片,播放林是好的《紅鶯之鳴》等歌曲,時空彷彿回到1933年,林是好在公會堂展開一連串的獨唱會。
【在地人領隊 說自己的城市故事】帶我們回到一百年前的台南,聽到、看到、感觸到 旅遊書上絕對找不到的城市故事,解散前,大家分別寫下感言。
BY 阿諾
城市故事人團隊完成了五月一日的城市故事導覽活動
在此借用阿諾的部落格圖文資料
作為精彩留存的依據
但是完整詳實而精彩的畫面
還是需要前往網址瀏覽全貌
...............................................................
林是好音樂之路
arno [城市旅行] » 旅程6:城市散步劇場—故事.生活與展演
專業的古蹟導覽,著重在歷史建築物的主體和時代戰爭事件等,一再強調古蹟的年代和價值,但是,總覺得缺少了「古蹟」和「人」的關係或感情。五月一日勞動節,阿諾參與了一場非常不一樣的導覽活動,終於感受到「府城古都」和「台南人」的連結。台南市社區大學【在地人領隊 說自己的城市故事 之六】--城市故事劇場—台灣樂壇奇女子林是好(或林氏好)音樂之路,從一位樂壇女高音的人生經歷,認識了大南門城、原台南警察署、原民生市場、太平境教會、公會堂等建築物的另一面人文意義。
這一場特別的【林是好音樂之路】是由社大「劇場人」楊美英老師帶隊指導、由「城市故事人」班級負責導覽。
1907年林是好生於台南,於太平境教會受洗,因而接觸音樂。
1923年七月和盧丙丁結婚,當時林是好16歲。盧丙丁積極從事抗日之民族運動,為「文化活動」領導人之一。 1928年臺南州廳為紀念昭和天皇登基,欲強將大南門外的公墓廢除遷移他處,改建為綜合運動場,激起民怨。盧丙丁、洪石柱、莊孟侯等人強力反對,並四處演說鼓動。日警逮捕侯北海、莊孟侯等人,並牽連盧丙丁夫人林是好女士、蔡培火的兄弟蔡培庭等人被迫離開教職,楊宜綠躲入開元寺後仍遭逮捕入獄。在「半月形的『甕城』」、「歇山重簷」等建築名詞以外,從林是好和盧丙丁兩位「台南人」的故事,了解「大南門廢棄墓園事件」,意義非凡、感覺更深。
盧丙丁投身反殖民運動、積極爭取勞工權利,1927年,盧丙丁被捕進入原台南警察署,從此音訊全無,當時林是好只有20歲,獨立扶養兩名幼子,為避免幼子受牽連,遂將孩子改姓「林」。據悉,盧丙丁被冠以「痲瘋病」送進「樂生療養院」,病逝於療養院。
從「原台南警察署」轉入南門路31巷,是「原民生市場」。如今市場早就不存在了,改裝為分租套房。接近開山路的「原市場」樓上,是名舞蹈家蔡瑞月開設舞蹈教室的地方,這又是另一個台南人的悲淒故事;蔡瑞月回到台南從事舞蹈教學,但是在當時保守的台南,無論舞蹈教室開在哪裡都被排擠,「原民生市場」是蔡女士在台南第三處、也是最後一處教室。大家驚呼,從來不知道這巷子裡有這種地方、有這些故事。
蔡瑞月於1921年出生於台南市,高中畢業後前往日本學習現代舞,並在世界各地表演。1946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蔡瑞月在「大久丸」的返國船上,舞出蔡培火的詩歌《咱台灣》,戴仁壽醫師並邀請蔡瑞月返台後到太平境教會公演,當時台南只有「公會堂」一處藝文表演場地,太平境教會因為有舞台和管風琴等設備,是唯一的私人表演場地。故事發展到這裡,不免令人讚嘆世間有許多的巧合:林是好在太平境教會受洗、蔡瑞月在太平境教會舞出返台的第一場公演;林是好的夫婿被送進痲瘋病院、蔡瑞月在「大久丸」遇到「台灣痲瘋病之父」戴仁壽醫師;蔡瑞月在「大久丸」船上所舞的《咱台灣》,林是好曾主唱過;兩位奇女子都有過坎坷淒美的愛情故事…。
散步活動最終走到公會堂。因為有另一場活動正在進行,社大商借到地下展場。或許就是注定好這個美好的結局吧,地下展場拱型的柱廊、低矮的天花板,增添了懷舊的氛圍,再加上主辦單位安排了清唱一曲林是好的《一個紅蛋》、發送每人一組精緻的紅蛋紀念品,那歌聲在拱柱之間洄盪、繚繞,好特別的感覺。主辦單位並邀請了收藏家,搬來古早的留聲機、蟲膠唱片,播放林是好的《紅鶯之鳴》等歌曲,時空彷彿回到1933年,林是好在公會堂展開一連串的獨唱會。
【在地人領隊 說自己的城市故事】帶我們回到一百年前的台南,聽到、看到、感觸到 旅遊書上絕對找不到的城市故事,解散前,大家分別寫下感言。
BY 阿諾
追憶過往 : 我的2006澎湖民眾生活劇場經驗
2006年12月1日星期五
~~~~王城氣度(已經消失的月刊---台南市文化基金會的網頁)
複製剪貼曾經發表於書面出版月刊的文章
搭配的圖片得直接去網頁瀏覽了
http://tncftmm.blogspot.com/2006/12/2006.html
邀請與等待──我的2006澎湖民眾生活劇場經驗
一段編織抒情心象的旅程
一次討論生活環境的行動
一場探索共同記憶的對話
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到底如何看待自己生長的土地?
那是一個特別美麗的暑假。筆者應澎湖縣文化局之邀,前往主持「2006民眾生活劇場工作坊」的第一天,當晚同時遇上了花火節的最後一場煙火表演,展開了迄今仍處進行式的「工作/旅程」,一場新鮮有趣的發現之旅。
由於該項活動的協力單位是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澎湖采風文化學會),前置作業階段的討論之中,表達希望藉此深耕與活化在地文化,整合澎湖在地文史資源,開發在地的創造力與文化情感,因此,筆者便決定了以「民眾劇場」工作模式為方向,融合創造性戲劇活動設計,並向表演藝術課提出了為期三個月的研習課程規劃進度表,最後的呈現將於十二月九日,在湖西鄉隘門社區每年一度的村慶「大家做伙到熱鬧」,在廟口發表。
回首這個還在進行中的工作坊,筆者一開始因受邀而有這份機緣重新近距離認識一個以觀光聞名的離島,除了碧海藍天、各式特產,漸漸的對於這座島嶼的生活樣貌、風土民情、文化活力有了較多方且深刻的體會。隨著工作坊課程次數的累積,透過約二十位學員的互動,筆者發現,這份「邀請」的動力一樣需要投射給他們,邀請這群在地的小朋友和成人回頭重新去看自己生活的環境,再次重新看見自己、以及澎湖與自己的連結。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探尋過程: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到底如何看待自己生長的土地?心中的未來存有什麼願景和疑慮?
筆者想起,一次課程進行中,跟學員們聊到澎湖的海對他們的意義?他們是否喜歡環繞澎湖四面的海?一位小朋友的回答讓人驚異:我才不看海呢!另外一次發展學員互動對話的過程中,現場滿滿熱鬧的銀鈴笑聲、沸騰歡娛,突然聽見一個國小高年級學員面容略顯憂心的向同組夥伴冷靜提問:你認為台灣的未來應該走上什麼路?頓時搞得那位就讀低年級的夥伴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朝我求救:老師,我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又譬如說,安排了大家參觀位於文化局之內的海洋資源館,認識澎湖的漁業沿革、舊昔漁民生活,不少小朋友一致表示之前不曾來過;學員之中有來自二崁的才大姐、金票阿姨等,把傳統的「褒歌」朗朗上口,帶著小朋友吟唱,也讓許多小朋友哼得高興,說是第一次聽到。
於是,這份「邀請」的動力,還在每次工作坊之中繼續延燒著,同時,逐漸的多了一種「等待」的心情。
因為,民眾劇場的基本理念認為,人與人經由劇場藝術在特定自由空間之內的「對話」行動與過程最重要。這點影響了初始的規劃設定,乃是尊重學習者的主體性,諸多的遊戲練習都是為了提昇自身的敏銳度、覺察力與創造力,增進人際的互動互信互助,相當重視參與者在工作坊進行中的「對話」與自主意願。因此,盼望能夠漸漸把「老師」的身分慢慢轉型,目前已經降低「教導者」的角色比例為「引導者」,爾後的日子,期待加重「分享者」、「學習者」的定位。
每一次的工作坊都從一個大圓圈開始。 圖片提供/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
彩色紙船成為排演內容的重要意象。 攝影/楊美英
從自己的一艘紙船開始,小朋友說出生長在澎湖的心情和願望。 攝影/楊美英
記得第一次活動結束隔天黎明,莫名失眠,在澎湖青年活動中心濱海的陽台寫下一段手札:
這不會是 演員訓練 或是政令宣導 或是文史複製
重點將會是 進行的過程
重點將回歸 所有成員的投入與自發自覺
這可以是
一段編織抒情心象的旅程
一次討論生活環境的行動
一場探索共同記憶的對話
藝術性?組織性?娛樂性?反映現實?……
想想昨天下午看到的許多小孩子的稚氣臉孔 幾位大人素樸的容顏
種種預設的立場或考量 先拋諸腦後吧
心中突然有個聲音:
來說故事吧!
來說說這些參與成員心目中關於澎湖的想法吧
關於澎湖的過往記憶、當下生活、未來願景……
他們的若干歡喜悲傷或憂慮……
我將會是個 暫時的主導者 一直的聆聽、觀察與欣賞者
鼓勵 等待 發現 澎湖人的行動力與想像力!!
摺一艘紙船,動手漂亮彩繪。 圖片提供/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
梁采絃老師的舞台化妝課,大家上得興致高昂。 圖片提供/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
小朋友們分組討論,自己創作,自己排練,不亦樂乎! 攝影/楊美英
文/楊美英(劇場創作評論人、台新藝術獎評審委員、南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圖/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楊美英
~~~~王城氣度(已經消失的月刊---台南市文化基金會的網頁)
複製剪貼曾經發表於書面出版月刊的文章
搭配的圖片得直接去網頁瀏覽了
http://tncftmm.blogspot.com/2006/12/2006.html
邀請與等待──我的2006澎湖民眾生活劇場經驗
一段編織抒情心象的旅程
一次討論生活環境的行動
一場探索共同記憶的對話
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到底如何看待自己生長的土地?
那是一個特別美麗的暑假。筆者應澎湖縣文化局之邀,前往主持「2006民眾生活劇場工作坊」的第一天,當晚同時遇上了花火節的最後一場煙火表演,展開了迄今仍處進行式的「工作/旅程」,一場新鮮有趣的發現之旅。
由於該項活動的協力單位是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澎湖采風文化學會),前置作業階段的討論之中,表達希望藉此深耕與活化在地文化,整合澎湖在地文史資源,開發在地的創造力與文化情感,因此,筆者便決定了以「民眾劇場」工作模式為方向,融合創造性戲劇活動設計,並向表演藝術課提出了為期三個月的研習課程規劃進度表,最後的呈現將於十二月九日,在湖西鄉隘門社區每年一度的村慶「大家做伙到熱鬧」,在廟口發表。
回首這個還在進行中的工作坊,筆者一開始因受邀而有這份機緣重新近距離認識一個以觀光聞名的離島,除了碧海藍天、各式特產,漸漸的對於這座島嶼的生活樣貌、風土民情、文化活力有了較多方且深刻的體會。隨著工作坊課程次數的累積,透過約二十位學員的互動,筆者發現,這份「邀請」的動力一樣需要投射給他們,邀請這群在地的小朋友和成人回頭重新去看自己生活的環境,再次重新看見自己、以及澎湖與自己的連結。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探尋過程: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到底如何看待自己生長的土地?心中的未來存有什麼願景和疑慮?
筆者想起,一次課程進行中,跟學員們聊到澎湖的海對他們的意義?他們是否喜歡環繞澎湖四面的海?一位小朋友的回答讓人驚異:我才不看海呢!另外一次發展學員互動對話的過程中,現場滿滿熱鬧的銀鈴笑聲、沸騰歡娛,突然聽見一個國小高年級學員面容略顯憂心的向同組夥伴冷靜提問:你認為台灣的未來應該走上什麼路?頓時搞得那位就讀低年級的夥伴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朝我求救:老師,我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又譬如說,安排了大家參觀位於文化局之內的海洋資源館,認識澎湖的漁業沿革、舊昔漁民生活,不少小朋友一致表示之前不曾來過;學員之中有來自二崁的才大姐、金票阿姨等,把傳統的「褒歌」朗朗上口,帶著小朋友吟唱,也讓許多小朋友哼得高興,說是第一次聽到。
於是,這份「邀請」的動力,還在每次工作坊之中繼續延燒著,同時,逐漸的多了一種「等待」的心情。
因為,民眾劇場的基本理念認為,人與人經由劇場藝術在特定自由空間之內的「對話」行動與過程最重要。這點影響了初始的規劃設定,乃是尊重學習者的主體性,諸多的遊戲練習都是為了提昇自身的敏銳度、覺察力與創造力,增進人際的互動互信互助,相當重視參與者在工作坊進行中的「對話」與自主意願。因此,盼望能夠漸漸把「老師」的身分慢慢轉型,目前已經降低「教導者」的角色比例為「引導者」,爾後的日子,期待加重「分享者」、「學習者」的定位。
每一次的工作坊都從一個大圓圈開始。 圖片提供/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
彩色紙船成為排演內容的重要意象。 攝影/楊美英
從自己的一艘紙船開始,小朋友說出生長在澎湖的心情和願望。 攝影/楊美英
記得第一次活動結束隔天黎明,莫名失眠,在澎湖青年活動中心濱海的陽台寫下一段手札:
這不會是 演員訓練 或是政令宣導 或是文史複製
重點將會是 進行的過程
重點將回歸 所有成員的投入與自發自覺
這可以是
一段編織抒情心象的旅程
一次討論生活環境的行動
一場探索共同記憶的對話
藝術性?組織性?娛樂性?反映現實?……
想想昨天下午看到的許多小孩子的稚氣臉孔 幾位大人素樸的容顏
種種預設的立場或考量 先拋諸腦後吧
心中突然有個聲音:
來說故事吧!
來說說這些參與成員心目中關於澎湖的想法吧
關於澎湖的過往記憶、當下生活、未來願景……
他們的若干歡喜悲傷或憂慮……
我將會是個 暫時的主導者 一直的聆聽、觀察與欣賞者
鼓勵 等待 發現 澎湖人的行動力與想像力!!
摺一艘紙船,動手漂亮彩繪。 圖片提供/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
梁采絃老師的舞台化妝課,大家上得興致高昂。 圖片提供/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
小朋友們分組討論,自己創作,自己排練,不亦樂乎! 攝影/楊美英
文/楊美英(劇場創作評論人、台新藝術獎評審委員、南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圖/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楊美英
澎湖時報 : 湖西生活劇場公演
湖西「外公的澎湖灣」劇場公演 2008.04.23
(記者吳清池報導)湖西鄉公所昨日下午2時首度舉辦『外公的澎湖灣』生活劇場,在幕後劇場總監楊美英老師精心指導,加上音效執行黃郁雯老師、彩妝設計梁采絃老師、美工指導洪閒芸老師與黃建設先生的協助下,整個劇場團隊很有默契且合作無間,劇場演員係由湖西國小、西溪國小與湖西鄉立托兒所近二十名小朋友合力表演。
在公所大禮堂公演的『外公的澎湖灣』劇場,現場湧入數百位觀眾,氣氛顯得非常熱絡,其中湖西國小莊校長,西溪國小蔡校長親自到場加油打氣,果然演出精彩,不負眾人的期待,也讓遠從台北來的信義房屋委員們直呼感覺很棒。小朋友表演自然生動,劇中悠閒的黃牛,漫步走在田野間,偶而相鬥;白鷺鷥飛翔於天空之情景;菓葉日出之情境,由小朋友集體展現日昇之氣勢,都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湖西鄉長陳振中表示,此次劇場演出是湖西鄉第一次成立劇場所呈現之成果,將湖西漁村生活文化與觀光景點特色,透過戲劇的手法,微妙的表現出來。
陳振中表示,非常感謝信義房屋贊助活動經費及計畫申請人劉謦榕小姐與鄉立中正圖書館、愛蓮讀書會協力籌備了「HI─劇團(一齣海洋故事的上演)」,一起為湖西鄉表演藝術紮根工程灑下「心」種子。
http://www.penghutime.com.tw/newsdata.php?no=08040534
(記者吳清池報導)湖西鄉公所昨日下午2時首度舉辦『外公的澎湖灣』生活劇場,在幕後劇場總監楊美英老師精心指導,加上音效執行黃郁雯老師、彩妝設計梁采絃老師、美工指導洪閒芸老師與黃建設先生的協助下,整個劇場團隊很有默契且合作無間,劇場演員係由湖西國小、西溪國小與湖西鄉立托兒所近二十名小朋友合力表演。
在公所大禮堂公演的『外公的澎湖灣』劇場,現場湧入數百位觀眾,氣氛顯得非常熱絡,其中湖西國小莊校長,西溪國小蔡校長親自到場加油打氣,果然演出精彩,不負眾人的期待,也讓遠從台北來的信義房屋委員們直呼感覺很棒。小朋友表演自然生動,劇中悠閒的黃牛,漫步走在田野間,偶而相鬥;白鷺鷥飛翔於天空之情景;菓葉日出之情境,由小朋友集體展現日昇之氣勢,都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湖西鄉長陳振中表示,此次劇場演出是湖西鄉第一次成立劇場所呈現之成果,將湖西漁村生活文化與觀光景點特色,透過戲劇的手法,微妙的表現出來。
陳振中表示,非常感謝信義房屋贊助活動經費及計畫申請人劉謦榕小姐與鄉立中正圖書館、愛蓮讀書會協力籌備了「HI─劇團(一齣海洋故事的上演)」,一起為湖西鄉表演藝術紮根工程灑下「心」種子。
http://www.penghutime.com.tw/newsdata.php?no=08040534
訂閱:
文章 (Atom)